深度关注 | 十年树木播撒生态文明的种子

作者: 时间:2022-03-31 点击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累计完成造林9.6亿亩,森林覆盖率提高2.68个百分点

十年树木播撒生态文明的种子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管筱璞 李云舒

 

  河北雄安新区在大规模开展城市建设之前,就率先启动“千年秀林”建设,通过森林环城、湿地入城,为新区规划建设打好生态本底。图为雄安新区“千年秀林”。(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春风拂绿,生机勃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连续10年同大家一起参加首都义务植树,这既是想为建设美丽中国出一份力,也是要推动在全社会特别是在青少年心中播撒生态文明的种子,号召大家都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让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3月3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各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我国森林资源总体呈现数量持续增加、质量稳步提高、功能不断增强的发展态势,为维护生态安全、改善民生福祉、促进绿色发展奠定了日益坚实的基础。

  十年植树,率先垂范,“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

  挥锹铲土,填树入坑,培实新土……习近平总书记接连种下油松、碧桃、白玉兰、海棠、小叶白蜡等多棵树苗。新种下的树苗,迎风挺立,生机勃勃;汗水挥洒间,种下的不仅是树苗,也是生态文明的希望。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每年都会参加义务植树活动,亲自实践“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

  时钟拨回到十年前——2012年12月,广东深圳。莲花山公园内,习近平总书记在邓小平铜像不远处亲手种下一棵高山榕,坚韧顽强的高山榕,不断茁壮成长,释放出澎湃的生命活力。

  “不可想象,没有森林,地球和人类会是什么样子。”2013年4月2日,北京市丰台区永定河畔,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总体上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植树造林,改善生态,任重而道远。”

  2015年春天,在北京市朝阳区孙河乡植树前夕审看活动方案时,习近平总书记对方案调整作出明确指示:“是领导到群众中去,一起参加劳动,不是群众陪领导。”

  “植树点要在造林规划中选,选群众植树的地方,不单独安排。”

  “小学生不要全市选拔,就近组织几个班参加,一个孩子都不落下。孩子们天性活泼,边植树边玩耍也没关系,主要是培养热爱劳动、美化环境的意识。”

  “地面不要刻意平整、修饰,坑坑洼洼、杂草丛生也不要紧,铁锹和水桶都用现成的。”

  “树种要根据规划和地块的实际需要选择,不要名贵苗木。”

  ……

  习近平总书记的务实作风,让在场的干部群众印象深刻。由于植树场地没有平整过,有的地方还混杂着砖块,铁锹下去,当当作响。“植树结束时,领导和群众的鞋上都沾满了泥,”北京市委一名工作人员回忆,“很多人感慨,总书记真的是来和群众一起植树、一起劳动的。”

  2020年的春天,即便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习近平总书记也没有更改既定的植树日程,留下了一张戴着口罩的植树照片。植树期间,总书记同在场的干部群众亲切交谈:“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每一位适龄公民应尽的法定义务。要坚持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全社会人人动手,鼓励和引导大家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一起来为祖国大地绿起来、美起来尽一份力量。”

  事实上,习近平总书记与植树护树的故事,开始得更早。

  “枝繁叶茂,苍劲挺拔,荫泽后人,造福一方”,这是总书记在一篇题为《让榕树造福榕城》的跋中对榕树的评价。1998年1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他曾在福州市鼓楼区肃威路的小巷里,实地考察了一株千年古榕。他叮嘱古榕管护责任人:“你是第一古榕领养人,要像爱护生命一样养护好活文物,遇有异常情况,要随时向园林管理部门报告。”

  2000年5月29日,得知福建省长汀县建设河田世纪生态园(现为水土保持科教园),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特意托人送去1000元钱,捐种了一棵香樟树。如今,这棵香樟树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林草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文明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

  “我们一定要取舍,到底要什么?从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出发,生态环境非常重要;从改善民生的着力点看,也是这点最重要。”2013年春天,在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时,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

  祖国的山山水水,见证了习近平总书记心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情怀。云南滇池岸边,他强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广西桂林漓江,他要求把保持山水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深入推进生态修复和环境污染治理;在尼洋河大桥远眺雅尼湿地,他叮嘱要坚持保护优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基本方略,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坚战。”

  “这两年,我们在青海各地拍到越来越多的大天鹅,深切体会到我们身边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看着青山、绿水、大天鹅,心情格外舒畅!”地处三江之源的青海,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物种和遗传基因多样性最集中的区域之一。随着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持续加大,藏羚羊、雪豹、野牦牛等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大美青海处处呈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妙画卷。

  不止是青海。一个个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故事、生动范例,向全世界展现了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美丽中国,表明了新时代的中国对自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鲜明态度。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论断,正持续转化为新时代中国的生动实践。

  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碳库”,我国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持续双增长,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

  3月30日,位于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的植树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现在应该再加上一个“碳库”。

  从种下那一刻到生命结束,一棵水杉树累计能吸收二氧化碳100多公斤。森林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可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发挥巨大的碳汇功能,并具有碳汇量大、成本低、生态附加值高等特点。可以说,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和吸碳器,关系到气候变化。

  在全球森林资源持续减少的背景下,我国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持续双增长,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

  这与我国深入推进的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密不可分。来自国家林草局的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累计完成造林9.6亿亩。森林覆盖率提高2.68个百分点,达23.04%;森林蓄积量净增38.39亿立方米,达175.6亿立方米;森林植被总碳储量净增13.75亿吨,达92亿吨。

  “帮扶干部说,多种树空气好,把树保护好就能赚钱。”贵州省盘州市保基乡冷风村村民李小胜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辛辛苦苦种下的450株树,居然不用砍伐也能为他带来实惠,家里收入增加了1350元。“森林碳汇”这个新名词,让他笑得合不拢嘴。

  贵州是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从2017年12月开始实施单株碳汇精准扶贫项目。将拥有林地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树木按照树种、大小和碳汇功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进行筛选、编号、拍照、上传,就可以出售给个人或企业,资金全额汇入贫困户的个人账户。截至目前,全省已有1.1万余户林户参与,购碳金额达1213万余元,出售碳汇量4044万余公斤,户均增收1068元。

  “高质量推进植树造林、绿化国土,守护好森林和草原,就是在为生态碳汇能力做‘加法’,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贡献。”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教授张明祥说。

  巍巍阴山南麓,鄂尔多斯高原北缘,如同一根弓弦横亘在黄河“几”字弯南岸,这里是中国第七大、也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库布其沙漠。

  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官井村,就位于沙漠腹地。村里高家有三兄弟,高林树、高树林、高有树,从名字不难看出当地人对树、对生机的渴望。在高林树的记忆里,30年前,这里还是一番风沙肆虐的景象。如今,一棵棵挺拔的杨树、柳树拱卫着房舍农田,一望无际的沙柳林萦绕着村庄,与远处起伏的沙海相映成景。

  塞罕坝精神、右玉精神、三北精神……一道道阻断风沙的屏障,一座座令人感佩的精神高地。把绿色种在沙海里,这是一代代沙区人民艰苦治沙、绿化家园的写照。

  据国家林草局监测,自2004年以来,全国荒漠化和沙化面积连续3个监测期“双缩减”。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和呼伦贝尔四大沙地得到有效治理。

  先植绿,后建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雄安新区注定是一座新时代生态文明的典范城市。5年前,新区在大规模开展城市建设之前,就率先启动“千年秀林”建设,为新区规划建设打好生态本底。通过森林环城、湿地入城,让居民3公里进森林,1公里进林带,300米进公园,街道100%林荫化。

  追寻绿色,梦圆绿色。40余年间,中国绿色版图不断扩大——从12%到23.04%,森林覆盖率几乎翻了一番,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10.1%提高到41.11%;绿色发展理念根植人心——从“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美丽中国成为共识。

  “减碳”和“扩绿”并进,中国承诺及取得的成效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肯定

  今年2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报告显示,气候变化的影响和风险日益增长,升温形势会让世界在今后20年面临多重气候危害。面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危机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地球是我们的共同家园。我们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携手应对气候环境领域挑战,守护好这颗蓝色星球。”

  “中国给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希望之光。”国际上最早提出“绿色GDP”的学者之一、美国国家人文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说。

  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在联合国秘书处气候变化团队顾问格雷罗·加西亚看来,中国的承诺是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签署以来,国际市场接收到的最强有力信号。全球知名能源咨询公司伍德麦肯兹亚太地区副主席加文·汤普森表示,如果世界上有哪个国家能达成如此宏大的应对气候变化目标,那就只有中国。

  “中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需要中方付出艰苦努力。”习近平总书记说。“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他强调:“中国共产党的成就和贡献,不仅是历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

  既要做好碳排放的“减法”,也要做好“扩绿”的加法。作为《巴黎协定》的积极践行者,中国向全世界承诺: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从2013年开始,中国相继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打响防治污染攻坚战——淘汰落后产能、加强散煤治理、提高燃油品质、减少化肥农药、发展清洁能源……如今,中国是全世界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能力最大的国家,清洁能源占比迅速提高、产业规模世界第一,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淘汰量占发展中国家总量的50%以上。

  中国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和建设生态文明的决心和成果,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肯定与赞赏。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英厄·安诺生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美妙地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中国在环境修复上付出了巨大努力,改变了曾经被污染的土地、河水和天空。

  众人植树树成林。“每人植几棵,每年植几片,年年岁岁,日积月累,祖国大地绿色就会不断多起来,山川面貌就会不断美起来,人民生活质量就会不断高起来。”

  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从“盼温饱”到“盼环保”,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呼唤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国之大者”来考量。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Copyright© 2017 @版权所有:广东金融学院纪检监察室(纪委综合室)
地址:广东金融学院行政办公楼201室